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学术研究  >  学术报道  >  正文

上海大学孙伟平教授来公司开展“智能系统的‘劳动’及其社会后果”学术讲座

点击次数:  更新时间:2025-06-18

本网讯(通讯员 李溥涓)6月18日上午,教育部高层次人才、上海大学伟长学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孙伟平应邀做客太阳成集团,在振华楼B214报告厅作了题为“智能系统的“劳动”及其社会后果”的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由太阳成集团李志教授主持,盛福刚副教授、王卓群老师担任学术评议人,来自校内外的20余名师生参与研讨。

讲座伊始,孙伟平教授首先围绕“智能系统的劳动与劳动优势”展开论述。他指出,在新型高科技为基础形成的智能社会的背景下,以智能机器人为代表的智能系统的“认知”水平不断提高,自主性和自主等级日益增强,正在尝试开展越来越复杂、越来越多样化的活动。与普通劳动者相比,智能系统具有四大基本优势:在劳动技能方面,智能系统不仅具有以往机器的全部功能,而且可以自动接受指令、及时作出反应,自主承担或完成一定的工作职责,并且表现出连人类都难以企及的“协作能力”;在劳动态度方面,与普通劳动者的劳动态度相比,智能系统堪称“劳动模范”;在劳动状态方面,智能系统能够恪守劳动纪律,保持恒定的劳动状态;在技能遗传与进化方面,智能系统遵循“摩尔定律”之类规律,而人作为生物体遵循生物进化规律,其劳动技能的实质提升相比之下较慢。毋庸置疑,智能系统将在社会分工体系中承担越来越多的劳动任务,日益自主、自动地参与各种劳动活动。

接着,孙伟平教授针对“谁才是合格的劳动者”一问,就智能系统的文化创作方面,列举清华大学的《九歌》人工智能诗词创作系统、人工智能完成贝多芬的《第十交响曲》等案例,展示了人工智能取得的巨大进展。由此产生的诸多问题,如智能艺术是否算艺术创造、智能系统是否是创作主体、版权或知识产权的归属等,值得追问和深思。同时,智能系统的发展带来的后果也值得警惕。结合上述案例,孙伟平教授指出,不断创新的智能系统为普通劳动者带来严峻的考验,越来越多的人类工人将被取代,结构性失业潮将随着生产的智能化、以及产业的转型升级接踵而至,这将进一步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技术性失业”作为经济和社会智能化进程中难以破解的社会难题,将“数字穷人”之类的普通劳动者置于更具挑战性、更看不见希望的境地。由此,如何界定劳动的价值,以及保卫劳动机会和劳动权利就变得至关重要。

最后,针对上述问题,围绕教育变革与人才培养方面,孙伟平教授从国家和个人两个角度提出相关措施。从国家的角度来看,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要抓住信息化智能化的潮流,做好制度和政策的调整,教育行业也应相应进行变化。从个人的角度来看,每个人应变革观念,顺应和引领信息化的发展,拥抱信息时代,同时要避免成为“可以为机器替代的普通劳工”,发展和培养自己的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此外,我们应注重人机分工、人机合作、人机协同、人机一体化地工作,不要逆历史潮流,在智能化时代找到属于自己的发展方向。

讲座尾声,孙伟平教授就智能社会下人和人工智能的总体性方面的对比,根据社会整体变迁进行全新的、整体性的顶层设计,从而切实关切和保护劳动者的权利,以及人工智能在深度学习的过程中产生的造假等问题,与在场师生们做了充分的讨论和交流。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编辑:邓莉萍  审稿:刘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