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美学学会青年美学专业委员会“青年美学家沙龙”在公司顺利举办
点击次数: 更新时间:2025-06-26
本网讯(通讯员 罗新烨)6月20日晚,中华美学学会青年美学专业委员会举办的第二期“青年美学家沙龙”在太阳成集团tyc1050B301会议室拉开帷幕。此次沙龙聚焦“‘作为美学的现象学’与‘关于美学(艺术)的现象学’”这一主题,由太阳成集团tyc1050哲学学美学教研室主任贺念副教授担任召集人并主持。
活动现场,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公司杨向荣教授、江西师范大学美术公司周敏老师、湖北大学太阳成集团tyc1050庄严老师以及太阳成集团美学教研室李寒冰老师依次登台发言。此外,中华美学学会青年美学学术委员会主任、清华大学人文公司张颖教授,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徐辉教授等嘉宾也出席了本次沙龙。
杨向荣教授首先作了题为“梅洛-庞蒂与晚年塞尚的主题:《塞尚的怀疑》的一种艺术阐释学解读”的报告。杨老师提出,学界虽然已经普遍承认了梅洛-庞蒂的现象学阐释在塞尚研究领域的地位,但是忽略了他的解读对现代艺术视觉经验重构的影响和意义。为充分发掘这一点,杨老师从“塞尚的疑惑”入手,关注塞尚从早期古典主义到晚期绘画的转变,将“塞尚为何在晚年才开始质疑自己的艺术表达能力?”作为一个中心问题,并认为梅洛-庞蒂的阐释为这一问题的解答提供了启发。梅洛-庞蒂反对从艺术史层面去阐释塞尚,也反对从画家性格和生平去理解塞尚,认为如果简单地把文本与作家生平或性格联系起来,容易形成对塞尚的两种误读:塞尚作品呈现出颓废风格;塞尚作品无益于人性完善。在梅洛-庞蒂看来,塞尚的作品呈现了一种新的观看经验:原初知觉经验的观看。感性与理性在塞尚的画面中交织,呈现出特殊的观看经验和视觉秩序。梅洛-庞蒂提出“深度”概念,这并非意指图像的叙事内容,而是一种依赖于视觉经验的具身叙事图像。“深度”是画面可见性和不可见性的交织,意味着世界意义在视觉经验中的浮现和生成。在此基础上,杨向荣老师认为,塞尚建构了一种反古典主义的视觉经验,这种视觉经验解构了古典的再现原则,意味着现代先锋艺术观念的萌生。
周敏老师第二个发言,他的题目为“现象学视域下的残疾与艺术:以徐渭为例”。周老师以画家徐渭的疾病与艺术之间为焦点,试图在身体现象学的视域下为理解徐渭的艺术表达提供一种新颖的理解进路。徐渭以“畸人”自谓,这种把原属于隐私的残疾变成公开使用的符号,具有强烈的自我象征意义。徐渭的“畸”不仅是社会边缘地位,更是其身体与世界直接、本真的交融状态,“畸人”作为身体经验的符号化表达,是其艺术独创性的根源。从现象学的角度来看,周老师认为应当区分“疾病书写”与“具身经验”,徐渭不仅是“书写”残疾,其艺术本身就是残疾具身经验的直接外化。徐渭的案例有力地证明,艺术创造绝非纯粹精神活动,而是深深植根于艺术家的具身化存在。残疾作为一种特殊的身体经验,并非艺术表达的障碍或背景,而是塑造其艺术知觉、表达方式和美学特质的核心中介力量。其“奇”源于其“畸”的身体图式。
庄严老师接下来以“情欲化:僭越与着迷——论晚期梅洛-庞蒂的存在之思”为题作出报告。他从梅洛-庞蒂晚期《可见的与不可见的》文本中有关“自恋的,情欲化的,被赋予自然魔法的”的描述出发,关注梅洛-庞蒂身体现象学视域中的情欲问题。庄老师提出,从梅洛-庞蒂的晚期哲学来看,情欲不仅仅具备知觉现象学含义,而且表现出一种存在论意义,通过借鉴巴塔耶有关“用深度连贯性的感觉替代存在的孤立与不连贯性”的描述,情欲的这种存在论意义有可能得到充分发掘。情欲植根于主体与世界的关系,即存在自身通过“开裂(déhiscence)”或“裂变(fission)”所形成的一体两面、交互可逆的双向关系。普遍化的情欲关系不仅是由主体通过其“情欲结构”发出的知觉意向性活动,更是尝试跃出主体定限的存在活动。同时,这种存在活动伴随着主体性丧失的情绪,即着迷。通过着迷向存在的敞开,主体得以在感觉中领受作为诸存在者相互融合的存在整体,亦即存在自身的神圣性。而此神圣性也逆向确证着个体存在的有限性,并在一定程度上维持主体现实与超越两种冲动的内在平衡。
最后发言的是李寒冰老师,她的报告以“从‘间距’到‘去相合’:朱利安对存在之本源与机制的新思考”为题。李老师首先介绍了“畅活(Ex-ister)”概念在法国哲学家、汉学家朱利安(François Jullien)思想体系中的核心地位。“畅活”即畅然而活,是一种“逍遥自适”的境界显现,这一模式既是介于存有论哲学与生活思想的“之间”,也是介于西方哲学传统与中国思想的“之间”。李寒冰老师接着提出,朱利安的思想体系得益于来自西方与中国传统两方面的思想资源:其在西方思想中继承了海德格尔与列维纳斯的存在论哲学,而在中国思想中接纳了来自道家与儒家的思想资源。从中国思想中,朱利安总结出了“生活”的问题,这与西方对“存在”问题的重视不同:“存在”问题的核心是对意义的探究,而“生活”却是哲学思考所难以触及的。最后,李寒冰老师以“去-相合(dé-coïncidence)”的概念总结了“畅活哲学”体系的根本机制与伦理要求,即“去除(两者之间的)相叠-重合(相合)”。这一概念借鉴自海德格尔对真理符合论的批判,反思了自巴门尼德以来西方思想中的符合论传统。这种思考模式下,对生命存在的理解不再是将其视为某种“创新”,亦即对某种界限的打破,而是将其视为一种“复归”,亦即回复到生命之本然,这种回复是默默进行的,没有夹杂痛苦的震颤,只呈现为一种畅然与平淡。这一模式展示给人们一幅充满希望的人类生存图景,流露出朱利安本人对“人”自身力量的高度信任与赞扬。
针对各位老师的主题发言,徐辉老师、张颖老师和贺念老师等在场嘉宾围绕着“塞尚的艺术创作对塑造有关‘物’的经验的意义”、“现象学的艺术阐释针对心理学-病理学艺术阐释的优势”、“梅洛-庞蒂与海德格尔在存在论路径上的差异”、“‘去相合’的伦理学意义”等问题同发言人展开进一步讨论。
最后,中华美学学会青年美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张颖老师对本期“青年美学家”沙龙的情况进行了总结。张老师提出,“青年美学家”沙龙这一活动的初衷在于为各位美学青年学者提供分享、呈现自身研究成果的平台,从而推动美学研究领域的创新。在现今的社会场域以及公司编制中,美学或许是一个不再如曾经那般热闹的研究领域,在这种处境下,“青年美学家”沙龙所期望做到的事情就是向更宽广的平台呈现今天的青年学者对美学的理解和热情,而在太阳成集团tyc1050这所具备厚重的美学传统的公司,本次沙龙相当成功地找回了美学最为本真的美好状态。沙龙在学术交流的热烈氛围中结束。
(编辑:邓莉萍 审稿:刘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