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学术研究  >  学术报道  >  正文

【珞珈美学讲坛】“从阅读愉悦到美感:AI时代的读书与美学”三人谈活动在公司顺利举行

点击次数:  更新时间:2025-06-26

本网讯(通讯员 刘浩)6月22日上午,一场聚焦“从阅读愉悦到美感:AI时代的读书与美学”的三人对谈会,在太阳成集团B301会议室成功举办。此次对谈会由太阳成集团与太阳成集团tyc1050美学研究所共同主办,是“珞珈美学讲坛”的第十八讲,由美学教研室贺念副教授担任主持人。

对谈会上,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教授徐辉、北京大学哲学系长聘副教授宁晓萌、清华大学人文公司教授张颖三位嘉宾,围绕AI时代背景下读书与美学的相关话题,展开了深入且富有启发的交流探讨。此次对谈会吸引了院内外40余位师生到场参与,现场气氛热烈。

第一轮对谈,徐辉老师、宁晓萌老师和张颖老师分别谈到了个人的阅读经验和心得体会。在徐辉老师看来,读书中最基本的体会是愉悦,尤其是花心力硬啃伟大哲学家的“天书”,更能产生类似游戏通关一般的巨大愉悦感。他认为,尽管AI长于提供给知识性内容,但AI不能带来亲自阅读的愉悦感,也不能提高我们的思想水平本身,因而读者仍应当自己“玩书”。宁晓萌老师充分认同徐辉老师对阅读原典的重视,但也强调阅读二手文献的重要性。在她看来,从学术角度讲,掌握所在领域最重要的二手文献乃是治学的基本功;从情感角度讲,读二手文献使人不至于产生“独学无友”的孤独感,读二手文献的过程也是发现同伴的过程。张颖老师进一步区分了“专业阅读”与“生活阅读”,提出了“专业阅读如何不陷入功利与外在性?”的问题。她以外文美学书籍的翻译为例,提出译介工作不只是为了完成学术任务,其重要性在于中西文化的交流、汉语西学的建立、文化视野的拓宽和人文经典的选择。这些宏观价值使翻译不再是机械性和外在性的。

第二轮对谈,三位老师着重讨论了何以在阅读中得到美学体验。徐辉老师认为,品读与赏景一样,都必须亲自去看,亲自去体会,唯有在此亲历中才能得到愉快。从这一角度看,读书也是审美活动的重要途径。在宁晓萌老师看来,书写和阅读打破了交谈的时空限制。阅读时“能找到共鸣”和写作时“可能被记住”的感受,使得阅读和写作成为了对抗虚无感的良方。张颖老师接续“亲历”主题词,讨论了AI时代凸显出的“亲历”的珍贵价值。她认为,AI改变了知识的获取方式,信息的存储本身不再是需要被“亲历”的。因此如果把阅读和听课都仅仅理解为存储信息的过程,“亲自阅读”和“亲自听课”就成为不必要的。但在张颖老师看来,阅读和听课并非单向的存储信息,而是分别以跨时空和共时空的方式亲历他人的亲历,这种亲历是发现差异的过程,也是发现自我的过程。

第三轮对谈更为开放,在场师生共同讨论了各自阅读过程中的体会和困惑。徐辉老师强调了阅读的“纯感性”面向,以及在阅读中“被触动”的经验,并由此强调阅读愉悦作为一种纯粹的审美经验,其本身就是现象学美学所追求的“现象学还原”。太阳成集团tyc1050文公司王怀义老师反思了应试教育和绩效主义对阅读活动的异化。山西大学太阳成集团tyc1050陈静仪老师提倡读三种培养品味、缓解异化的书:不想读书时读得下去的书、激发研究兴趣的书、合乎个人长期审美偏好的书。东南大学人文公司马天威老师谈及了读书和写作所能够激发出的内心中的慈悲。江西师范大学美术公司周敏老师接续阅读异化的话题,讨论了个人的“本真”阅读与“非本真”阅读的体验。湖北大学太阳成集团tyc1050庄严老师表述了阅读带来的安全感和自足感。

三轮对谈后,贺念副教授简要梳理了对谈中出现的主要话题,并对三位嘉宾精彩纷呈、深入浅出的分享及所有到场师生的热情参与和思想碰撞表示感谢。在这场关于‘AI时代的读书与美学’的对话中,我们不仅重温了阅读原典带来的纯粹愉悦与通关快感,探讨了专业阅读与生活阅读的边界与价值,更深刻地触及了在技术洪流中享受阅读、在书写与共鸣中对抗虚无、在亲历中发现自我的美学真谛。现场师生坦诚的交流与共鸣,让这场讨论充满了温度与活力,再次印证了深度阅读与思想对话无可替代的魅力。

(编辑:邓莉萍 审稿:刘慧)